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ISB20.有人曾问我是如何从一个哲学家变成一个神学家的;我回答说:“是按着渔夫被主变成门徒和使徒的方式;我从青年时代初期起,就是一个属灵的渔夫了。”听到这话,询问者就问什么是属灵的渔夫?我回答说:“在圣言的灵义中,渔夫表示一个探查并教导属世真理,后来又以理性的方式探查并教导属灵真理的人。”
他又问:“如何证明这一点?”我说,从圣言中的这些经文来证明:
水必从海中绝尽,河也消没干涸。渔夫必哀号,凡向海中抛钩的必悲伤。(以赛亚书19:5, 8)
另一处:
必有渔夫从隐基底站在河水治愈的河边;他们都在那里撒网;他们的鱼各从其类,好像大海的鱼甚多。(以西结书47:9–10)
又一处:
耶和华说,看哪,我必打发许多渔夫,把以色列人打上来。(耶利米书16:16)
由此明显可知为何主拣选渔夫作门徒,并说:
来,跟从我!我要使你们作得人的渔夫。(马太福音4:18–19; 马可福音1:16–17)
彼得捕了许多鱼后,主对他说:
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路加福音5:9–10)
然后,我又从启示录证明了渔夫这一含义的来源;即:“水”表示属世真理(50, 932节);“河”也是(409, 932节);“鱼”表示那些处于属世真理的人(405节);因此,“渔夫”表示那些探查并教导真理的人。
听到这话,向我发问的人提高嗓门说:“现在我明白为何主呼召并拣选渔夫作祂的门徒了;因此,我不奇怪祂也拣选了你,因为如你所说,你从青年时代初期起就是一个属灵意义上的渔夫了,也就是说,是一个属世真理的探查者;现在你是一个属灵真理的探查者,因为这些真理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 他因是一个理性的人,对此又补充说:“唯独主知道谁适合接受并教导那些属于祂新教会的事物,无论是大主教当中的某一位,还是他们的仆人当中的某一位。此外,有哪个基督教神学家在就任神学家之前,不先在学校学习哲学?他还有什么其它源头获得聪明吗?”
最后他说:“既然你成为一名神学家,就请解释一下你的神学是什么?”我回答说:“它有两个原则:有一位神;有一个仁与信的结合。”对此,他回应说:“谁会否认这些原则呢?”我回答道:“当从内在检查时,会发现当今神学就否认这两个原则。”
五、热和光两者都流入人:热流入他的意愿,在那里产生爱之良善;光流入他的理解力,在那里产生智慧之真理
ISB7.众所周知,一切事物都普遍与良善和真理有关,没有一个事物里面不存在与这两者有关的某种东西。正因如此,人里面有两种接受生命的容器:一个是接受良善的容器,被称为意愿;一个是接受真理的容器,被称为理解力;正如良善属于爱,真理属于智慧,意愿是接受爱的容器,理解力是接受智慧的容器。良善属于爱,是因为一个人所爱的,他就会去意愿,当付诸行动时,他便称之为良善;真理属于智慧,是因为一切智慧皆来自真理;事实上,一个智慧人所思想的良善就是真理,当他意愿并实行这真理时,它就变成良善。
人若不正确区分这两种生命容器,就是意愿和理解力,并且对它们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试图了解属灵流注是徒劳的。因为既有进入意愿的流注,也有进入理解力的流注;既有爱之良善进入人之意愿的流注,也有智慧之真理进入人之理解力的流注,它们两者都直接通过耶和华神在其中间的太阳,间接通过天使天堂而从耶和华神发出。这两种容器,即意愿和理解力,就像热和光那样不同;因为意愿接受天堂之热,这热本质上是爱,理解力接受天堂之光,这光本质上是智慧,如前所述。
既有一种从人的心智进入言语的流注,也有一种进入行为的流注;进入言语的流注从意愿经由理解力而来,而进入行为的流注从理解力经由意愿而来。那些只知道进入理解力的流注,同时不知道进入意愿的流注,由此进行推理并得出结论的人,就像独眼人,只看见这一边的物体,同时却看不见另一边的物体;也像残疾人,仅用一只手笨拙地工作;又像跛脚的人,拄着拐杖单脚蹒跚而行。从这些事清楚可知,属灵之热流入人的意愿,产生爱之良善;属灵之光流入他的理解力,产生智慧之真理。
759.“地上的客商,因她奢华太过就发了财”表教阶中具有大大小小级别的人,他们通过统治神圣事物而追求神性威严和超越帝王的荣耀,并不断致力于通过他们名下修道院和个人财产的增多,以及无止境地从世界所聚敛和累积的财富坚固它,从而通过将属天和属灵的统治权据为己有而为自己获得肉体和属世的快乐。巴比伦的“客商”无非表示在天主教的教阶中具有大大小小级别的人,因为本章23节经文说到,他们“原来是地上的大人物”;让他们“发了财”的“奢华太过”无非表示他们为自己获得对世人的灵魂,因而对其产业和财富的统治权所凭借的信条。众所周知,他们无止境地聚敛这些东西,用它们填满自己的宝库;人们也知道,他们拿教会的神圣事物作交易,如通过让人们向修道院、圣徒及其像进行奉献和馈赠,或弥撒、宽容、豁免来贩卖救恩,也就是天堂。
谁看不出,教皇统治在宗教改革时期一直没有被打破,他们还会在整个欧洲各国搜刮产业和财富,然后成为唯一的领主,而其余的人都成为奴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他们的权力超过帝王,如果帝王不顺服,他们就会将其逐出教会,并废黜,自那时起,他们不是一直拥有巨额财富吗?如今他们每年不是仍有巨额进账,宝库不仍堆满金银宝石吗?这种类似未开化的统治欲仍占据他们当中许多人的心智,若突破限制,唯一能约束他们的,就是对丧失统治权的恐惧。然而,如此庞大的收入、财宝、产业除了让他们以此为乐为骄傲,并巩固统治,直到永远外,还有什么用处呢?由此可知“地上的客商,因她(即巴比伦)奢华太过就发了财”表示什么。在以赛亚书,他们也被称为“客商”:
巴比伦的居民如同碎秸,火已将他们烧尽;他们不能救自己脱离火焰之手,这就是从幼年与你贸易的客商。(以赛亚书47:14,15)。
在圣言中,买卖与贸易或经商、交易表示为自己获取属灵的财富,就是真理与良善的知识,在反面意义是虚假与邪恶的知识;通过后者赚得世界,通过前者赚得天堂。所以,主将天国比作寻找好珠子的买卖人(马太福音13:45,46);教会之人比作交给他们银子、叫他们做买卖赚钱的仆人(马太福音25:14-30);并且给了他们十锭银子,叫他们同样用来做买卖赚钱(路加福音19:12-26)。“推罗”表示教会对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故以西结书整个27章都在论述她的交易和获利;并论到她说:
你靠自己的智慧聪明得了金银财宝,你靠自己的大智慧和贸易增添资财。(以西结书 28:4,5)
另一处:
推罗变得荒凉,她的客商是王子,她的买卖人是地上的尊贵人。(以赛亚书23:1,8)
在迦南地的犹太人当中,遭败坏的教会被称为“贸易之地”(以西结书16:3, 29; 21:30; 29:14; 17:4; 28:18)。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